標籤

2014年3月11日 星期二

歷史科分組合作學習教學設計



合作學習的教學設計    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設計者:     沈宜慧     

學習領域:        社會領域(歷史科)        單元名稱:  日本殖民政策下的移風易俗       

一、教學目標:
      課業學習目標: 能了解日治時期台灣的社會生活與風俗習慣的改變,熟悉課文中主要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四大移風易俗,包括改變陋習、建立現代衛生觀念、培養守時昔時的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的習慣與灌輸台灣人現代法治觀念。
      社會技巧目標: 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及專心聆聽同學發表意見,培養團隊溝通合作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的能力。
二、小組人數:□ 2  □ 3   4  R5  6  其他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三、小組組成:
    能力分組  隨機分組  R 異質分組(包括:學業成績與學習態度性別口語表達
      能力等)  其他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四、教室座位安排(面對面互動):
R各小組分開坐,且各小組間留有空間           圍著圓桌坐
三張桌子併在一起,作T字形狀坐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其他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 五、學習材料:
一人一份        R一組一份      各組員拿取學習材料中的不同部分(拼圖法)
□其他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六、角色分配:
R是,角色為:組長:分配成員任務 紀錄長:紀錄小組討論意見與問題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發言長:分享感想與發問 觀察員:確認組員均參與並認真討論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資料長:領取小組學習材料
七、選用的合作學習策略:
配對討論  R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  R共同學習法   拼圖法 團體探究法
其它            
八、促進積極相互依賴的方法:
R 各組完成一份報告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R 各個組員皆有自己的任務
R 每個組員皆獲得同樣獎賞(加分、特權)    R 角色指派
R 共同分享一份學習材料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隊名、隊歌、隊旗等
虛擬的互相依賴 (被一群鱷魚所包圍)        每人只有一部份資訊(拼圖法)
桌子圍在一起、坐圓桌等
其他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九、促進個別負責的方法:
R 隨機抽取某位組員作說明(口頭上的) R 全班施測       個別作業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隨機選擇某一組員的報告來評分         同儕校對與修改其他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十、要教導的合作技巧:
R 專注      R 傾聽      R 輪流發言   R 掌握時間  R 切合主題  R主動分享
R 互相幫助  R 互相鼓勵  R對事不對人  R 達成共識  其他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十一、均等成功機會的方法:
R 採計個人進步積分  相同程度者同組競賽  提供符合不同學生程度的學習材料
十二、團體歷程:
組內觀察員檢核組內表現   R 老師回饋 
R 組內檢討:這次表現最好的是  ,下次有待加強的是  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         
¤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合作學習的教學流程:
<一>教學前準備:
※教師:1.選擇適用單元與設計教學目標,製作學習單與參考資料等教學媒材
        2.選擇適用的分組合作教學策略,並指導合作技巧與溝通禮儀
        3.依班級人數進行分組,安排各組空間配置,並分派小組成員角色與任務
※學生:1.已了解清領時期與日治時期的更迭
        2.已了解日本殖民的統治政策
<二>課程活動進行:
◆引起動機:
1.提問:『打拚』(閩南語)是什麼意思?典故由來?
2.說明:『打拚』(閩南語)用來形容一個人工作或做事認真努力,但其典故由來是與日治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期的環境衛生與打掃工作有關。為了維護居家清潔,當時的警察『大人』每週會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挨家挨戶做清潔檢查,檢查沒通過的人家,其門口會被貼上醒目的標記以示警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告。因此,臺灣人民為了環境維護與面子尊嚴,每週都會『打棉被、拚灶腳』(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南語),這就 是『打拚』一詞的由來。
◆發展活動:
  主題一:現代衛生觀念的推廣
1.提問討論:台灣早期傳染病多的原因?有哪些傳染病?如何預防疾病的發生?
2.說明:台灣氣候潮濕酷熱,素有瘴癘之地之稱,再加上醫學常識與技術落後,致使瘧疾、
  霍亂、傷寒、鼠疫、天花等疾病猖獗,成為日本接收台灣的最大威脅。,於是日本積極建
  立現代公共衛生與醫療制度,從根本著手防治疾病的發生,使死亡率大幅下降。(配合課
  P.94  2-3-6圖片)
主題二:培養守時觀念
1.提問討論:在沒有鐘錶的年代,人們如何判斷時間與日子?農村社會的生活作息?
2.說明:早期以天色明暗、或一炷香、日晷等方法來估計時間,相當不精準,農村生活『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』,農閒才得以休息,並無例假日可言。日治時期引進星期制與標準時間制,規定相關作息時間。1921年起更比照日本國內慣例,規定每年「六月十日」是「時間紀念日」,透過各種活動如演講、遊行、音樂會、張貼海報、散發傳單等方式,養成台灣人守時惜時的觀念與習慣,並帶動休閒觀光的風氣。(配合課本P.94  2-3-8圖片)
 主題三:鼓勵放足、斷髮與漸禁鴉片
 1.提問討論:請同學討論「毛斷女」是什麼意思?台灣最早的現代化百貨公司於何時出現?
   2.說明:「毛斷女」是摩登(Modern)女性的稱呼,最早的現代化百貨公司出現於日治時
      期,分別為台北的「菊元百貨」與台南的「林百貨店」,是現代百貨公司的先驅。總督  
      府將纏足、髮與吸食鴉片視為三大陋習,基於衛生健康的考量與去除台灣人民的
      向清意識,透過學校教育、民間單位如「台北天然足會」與保甲制度,鼓勵放足與
      剪去辮髮。放足斷髮之後,衣著打扮也隨之改變,帶動西式的流行時尚與審美觀。
       對於鴉片問題則採取漸禁政策,實施鴉片專賣,取得吸食證者才得以購買鴉片。但
       因鴉片專賣擁有豐厚利潤,總督府未全面禁絕。
   主題四:培養守法觀念
1.提問討論:為何稱日治時期的警察為「大人」?「大人」有哪些職權?
2.說明:為了有效控制台灣社會秩序,總督府建立警察制度,警網嚴密且警力充分,警察職權更遠大於日本,是日人貫徹殖民統治的主要工具,長期強有力的控制台灣 人民的日常生活,其職權包括執行法律與維護公共秩序,如審查出版、監視集會 活動、取締鴉片與公共衛生事務等;也協助地方政府處理行政事項,如政令宣導、收稅、調查戶口等。總督府也將現代西方法律引進台灣,建立專制但有效率的法律體系,相較於清領時期的社會亂象,社會秩序明顯改變許多,幾乎達到夜不閉 戶的狀態。
◆綜合活動:
 老師回饋:在日本殖民政策的推動之下,台灣各方面由傳統社會進入現代社會,產生了風俗習慣與文化思想的變遷。儘管台灣人多半處於被動與強制被納入新的規範,但也因此激盪與碰撞出許多不同的火花,改變了台灣人的生活慣性與社會風氣。